Document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Document
光明新区2017年工作报告
日期: 2017年01月20日    信息来源: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光明新区年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16年工作,部署2017年工作。受华楠书记委托,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新区“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品质提升、隐患排查整治、干部作风转变和社区基层党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面对“12·20”事故不利影响,举全区之力,夜以继日连续奋战,挺过了艰难的阵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圆满完成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的同时,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坚持调结构优质量,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在外部经济下行和“12·20”善后处置的双重压力下,新区经济逐季攀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亿元,增长9%,经济增速位居全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增长7.8%;全口径税收收入109亿元,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7亿元,增长17.2%。一是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成效显著。总投资538亿元的华星光电G11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总投资分别为500亿元和800亿元的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和光明天安云谷项目正式签约并开展前期设计;完成8宗新型产业用地出让,吸引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迁至新区;通过以房招商引进证通云计算等29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区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6家;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41家。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定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3个专项行动计划、2个配套政策,修订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18”系列扶持文件,深入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全年淘汰粉尘加工等落后产能企业198家,清理僵尸企业2家;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36项,通过“营改增”降低企业税负3.8亿元;向各类企业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2亿元,配租产业配套宿舍2480套;实施“鸿鹄计划”,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市“孔雀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146人。三是综合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主体持续增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0家,总数达到360家;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15家,总数达到21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以上工程或技术中心7个;新区专利申请量5686件、授权量3269件,同比分别增长20%、9.4%,新区有效发明专利2722项,较去年同期增长48%;创新空间持续拓展,新挂牌成立华强创生态等4个众创空间,总数达9个,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光明-微软云移动暨应用孵化平台、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孵项目50个。四是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GDP突破700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税收和财政总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96.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区GDP比重达到36%,创历史新高;万元GDP能耗、水耗预计分别再下降4%和15%以上,全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5.1%。

  (二)坚持高标准高投入,城市面貌迎来新变化

  落实“城市管理治理年”工作部署,着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瞄准更高标准,加大投入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初见成效。出台“1+10”配套文件,按照“拆、清、建、管”总体思路,超常规推进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园林绿化等领域整治提升。累计拆除违法乱搭建53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城市六乱行为21万余起; 388个强基惠民项目集中开工;长圳社区等5个城中村启动综合整治;圳美、新陂头等首批9家农贸市场动工实施升级改造;在28个社区全面启动城中村用电安全整治,首批6个试点社区整治工程已动工;特别是仅用90天在违建原址建成西田体育公园,按照高于原特区内标准实施光明大道、光侨路、观光路绿化提升,创造了城市品质提升的“光明速度”和“光明标准”。二是道路交通系统逐步完善。轨道6号线、大外环高速、赣深客专开工建设;周家大道东段等5条断头路全面打通,两明互通取得重大进展;双明大道、长春北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加快建设;新开通9条社区微巴,新投放89台纯电动公交,新建成50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座新一代公交候车亭、3座公交首末站,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达94%。三是治水提质行动全面提速。茅洲河干流(光明段)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木墩河等4条茅洲河支流及白花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其余7条茅洲河支流及226公里污水支管网新、改建工程通过EPC模式完成招标并启动建设;新建成污水管网66公里,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63个、内涝点整治1个、防洪排涝项目13个。四是绿色生态新城建设不断深化。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完成8个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光明模式”;25个项目通过国家或深圳绿色建筑设计认证,新增国家级绿色建筑148万平方米,各级绿色建筑总面积达475万平方米;逐件认真办理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6宗,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累计查处环保违法行为299宗。

  (三)坚持大排查大整治,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痛定思痛,深刻吸取“12·20”事故教训,全面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赢了一系列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攻坚战。一是稳妥处置“12•20”善后工作。举全区之力,妥善完成了77名事故失联遇难人员及其家属的善后处置工作,安置受事故影响企业员工6600多名,前后历时近一年,依法依规完成311家受事故影响企业垫付补偿工作,实现无次生灾害、无疫情爆发、无衍生事故、无集体上访,将事故影响降到最小;仅用3个月时间,妥善完成恒泰裕工业园等受影响区域24万多平方米物业的补偿清拆工作,整备土地80余万平方米,为华星光电G11项目提前1个月开工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二是深入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二十项专项整治。在全市16项专项整治任务基础上,增加水务安全、公共事业系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四项整治任务,共开展20项专项整治。累计排查危险边坡373处,列入整治计划126处,完成整治55处;排查余泥渣土受纳场、堆土点59处,全部完成隐患整治;查处取缔非法危险化学品窝点及“黑油点”16个,查获危险化学品92吨;开展环保油专项检查784家(处),查获“环保油”14万升;检查建筑工程850家(次),整改44家(次),停工17家(次);排查粉尘涉爆企业586家,搬迁取缔494家,停产整顿64家,整改28家;检查“三小场所”2893家,封停477家,教育训诫721人;排查各类燃气站点590次,打掉黑煤气供应点168处,整改城中村燃气安全隐患65处;排查校园安全隐患4200宗,已整改3920宗;查处食品药品案件625宗,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彻底消除了荣健农批市场、玉律民爆仓库、中恒华发工业园污水等一批重点隐患。三是啃下一批违法建筑“硬骨头”。强力推进“拓展空间保障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实施违法建筑安全纳管,共排查建筑4589栋,发现消防安全隐患4015栋,已整治1596栋;强力拆除信兴鸡场、金源宝工业园、鑫博盛润景科技园等一批典型违法建筑,首次实现存量违建“零补偿”拆除,全面启动非法存在多年的麒麟山庄、麦仕达工业园清拆行动,全年共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183万平方米,取得了全市违法建筑减存量工作“四个第一”的优异成绩。四是扎实做好维稳综治工作。完成28个城中村“科技围合”、10个治安卡点“五点叠加”设施建设,建成“猫眼”小视频2.1万个;今年以来,辖区刑事、八类暴力、两抢、两盗、黄赌毒警情同比下降50%以上,其中刑事警情、入室盗窃、抢夺警情降幅全市第一。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46宗,同比下降41%;立案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128件,排查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128起,完成楼村信访问题等9宗积案化解,未发生大规模赴省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四)坚持补短板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坚持民生为本,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一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红花山小学、秋硕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学位2160个;市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长圳学校初中部开工建设;新建普惠性幼儿园6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招收首批本科生;2016年公办学校中考成绩平均分高出全市17.8分,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增长10.3%,创新区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新区实验学校荣获2016年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会3项金奖;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复检。开展“光明工匠”职业技能竞赛,产生66名技术能手,举办“圆梦光明”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班,为550名职工提供素质提升补贴。二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新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续建一期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主体竣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新区人民医院新院项目立项,医疗卫生硬件水平显著提升。在全市首创夜间门诊服务模式,累计服务15.7万人次;率先探索家庭病床服务,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312张;积极实施“三名”工程,引进高端骨干人才20人。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更加繁荣。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开设国内首个短片交易市场,交易额达3.6亿元;文博会新增5个专项活动点,两个分会场总成交额达26亿元,同比增长53%;光明烙画艺术基地正式开馆;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确定设计方案;铺设健身路径15条,建成各级文化体育设施737处(个),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年累计开展“书香光明”、“光明梦想秀”等文化活动4823场,受惠群众逾88万人次;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开放逾1.2万小时,受益市民超过17万人次。四是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万丈坡、高新西塘家拆迁安置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030套,竣工3099套,供应3170套;光明社会福利院开工建设,新增新羌等2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救助低保户475户1458人;实施362个民生微实事项目,资金总额5523万元;继续实施“三业”工程,促进户籍居民就业710人,累计帮扶残疾人就业213人,城镇户籍人员登记失业率1.4%,“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市委市政府派驻光明新区工作组的指导下,瞄准历史遗留问题进行针对性攻坚,工作组移交的52个问题已完成35个,其他问题正在抓紧解决。光明集团已完成土地确权24宗,核发权属确定书9份;原光明农场54万平方米发展用地已核发批文14.8万平方米;白花社区5.2万平方米征地返还用地方案已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长圳等三个村级水厂整合工作顺利完成,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坚持抓改革强基础,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

  针对“12·20”事故暴露出来的治理薄弱环节,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末梢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一是“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进一步优化新区部门设置,新设立政法办、文体教育局、环保和水务局、群团工作部;进一步优化城管、安监、查违等部门与办事处的职能划分,执法权统一上收,执法力量下沉;积极稳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办事处分设,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六个办事处挂牌成立,精细化管理迈出坚实步伐;按照“向基层倾斜、向新设机构倾斜、向执法工作倾斜”的原则,新增232名公务员编制。二是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简化审批环节,审批时间从838天压缩至217天;调整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审批和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审计提速提效,全年完成审计项目378个,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0.81亿元,核减政府投资金额4.03亿元。三是末梢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出台《光明新区推进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将全区分为1732个基础网格,在此基础上划分安监、消防等专业网格564个,构建“大巡查、大智慧、大执法”的管理架构,建成启用“1+6+N”管控指挥系统,实现126项巡查事项全部入格,已到位网格员1251人,综合整治人员1580人,网格化工作队伍、装备、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初步完成。四是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梳理行政处罚职权1845项,制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7584项;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提升。办理市区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共89件,答复率、办结率、满意率达100%。

  (六)坚持严要求敢担当,干部作风有了新提升

  狠抓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党建和社区队伍建设,正风肃纪,实现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的深层次转变。一是从严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举办第二届党员大课堂,组建新区“学做讲习团”,轮训党员4000余名。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开通“廉洁光明”、“光明先锋”微信公众号,建立区级党群e家和活力积分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党员教育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二是深入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制定出台《光明新区选派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28个社区党委书记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原则分类进行调整、整顿和提高,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0名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有效提高社区带头人综合素质。建成2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个社区配备党建组织员和25-40名专职工作者,并以制度保障社区党委充分行使人事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和管理监督权,切实增强了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从严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全年累计提拔重用处级干部49人、科级干部76人,面向全国选调公务员146人,有力充实新区干部队伍;出台《光明新区支持改革鼓励担当、建立容错机制实施办法》,营造鼓励干事、支持改革、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四是保持执纪监督问责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全年共立案42宗,同比增长75%,党政纪处分23宗23人;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共问责处级干部7人次、科级干部12人次,政纪处分5人;坚持刚性纠风,开展纪律整顿和作风整改行动,明察暗访25次,谈话提醒42次。严肃查办了白花社区股份公司董事长周锦文、楼村社区党委书记陈东华等社区严重腐败案件,并举一反三加强“三资”监管,建成集体资产交易平台、集体资产监管平台、社区干部出国(境)证照电子监管平台、财务监控平台于一体的社区监督管理系统。

  此外,双拥共建、对口帮扶、统计、外事、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各级领导干部受到了很大冲击,干部队伍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新区各项事业一度进展缓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以华楠书记为班长的新区党工委带领下,我们团结一心,再鼓干劲,砥砺前行,逆势而为,很多工作从全市的后进走到了前列,多年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有效扭转,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是艰辛难忘的一年,更是凤凰涅槃的一年,我们着力保安全、促发展、打基础、谋长远、转作风、提实效,初步形成了难能可贵的“四种精神”:一是迎难而上善于攻坚的精神,遇到难题不退缩,巧干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二是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精神,面对歪风邪气不动摇,坚定公心,动真碰硬;三是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面对传统惯性不束缚,敢于创新,打破陈规;四是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面对个人得失不计较,以集体利益为先,无私奉献。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市有关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发奋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市相关部门,向全区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新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光明新区现阶段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产业和人口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企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小作坊、小工厂挤占了大量发展空间,基础管理薄弱;人口倒挂现象严重,中高层次人才较少,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二是各领域公共安全隐患仍然突出。城中村、老旧工业园区、农贸市场、“三小”场所等安全隐患点多线长,违法建筑量大面广,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三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道路、燃气、供水、供电、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断头路较多,城市管养标准与原特区内差距明显,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四是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不少短板。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供给不足,公共交通出行仍不便利,部分区域和时段交通拥堵严重。五是行政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新区各部门与办事处的职责划分、职能衔接仍需加强,各单位编制人员尚未完全到位,基层执行力有待加强,少数公职人员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继续发扬“四种精神”,把高效解决问题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推动新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年,也是光明新区成立10周年。在新区历届班子带领下,新区广大干部群众9年艰苦创业、砥砺奋进,为新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随着新区重点片区布局规划逐步成熟,地铁6号线等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光明小镇等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各类高端要素、创新资源加快聚集,新区区位优势愈加明显,建设发展大大提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经济基础稳步提升,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必将由蓝图变为现实。

  2017年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保持2016年的良好势头,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新区第一个十年画上圆满句号,为下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7年,新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城市质量提升年”工作,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大力推进“两城两带”建设,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强基础、促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综合考虑,2017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追求质量,提升品质”。要按照“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要求,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将大质量大标准渗透到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生态和党委政府服务等全领域、全过程。按照比原特区内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严的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推动新区城市品质由表及里、由浅及深持续提升,久久为功,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治理能力,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化”相匹配的城市形象。

  二是要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当前,新区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安全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大排查大整治,消除隐患,控制风险,防范各类事故发生。同时,要着眼长远,正本清源,对城中村、老旧工业园区、违法建筑、社区农贸市场等容易滋生风险隐患的重点领域进行源头治理,综合提升,通过改变旧有形态,淘汰低端产业,优化人口结构,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三是要坚持“攻坚克难,一抓到底”。要彻底扭转过去工作中遇到问题“等、拖、绕、推”等不良作风,避免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把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把单一问题变成系统问题,进而大大增加解决难度和解决成本。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敢于作为、敢于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攻坚克难;对新部署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不留尾巴,不搞“胡子工程”,确保抓出实效,按时完成任务,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

  四是要坚持“上下齐心,共建共享”。要秉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的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联动,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的高品质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家园意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爱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共享新区发展成果。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全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市“十大行动计划”,争取更多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出台《光明新区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强化创新和质量引领,加速产业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聚集。增强以新型显示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加快华星光电G11、欧菲光、日东光学等项目建设,推动电连精密、易方数码、键桥通讯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世成电子、得润电子、康佳等项目动工建设,支持以华星光电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建设成为深圳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和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基地。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推动展辰涂料、英威腾电气、康泰生物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奥特迅、美盈森、卫光生物等项目建设,推动星源材质二期、贝特瑞等项目动工。聚焦机器人、航空航天、可穿戴设备、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典邦、一电科技等项目建设,推动中集低轨卫星、新松机器人等项目落地,将新区打造成为深圳市重要的未来产业集聚区。实施“智造光明”行动,支持华星光电等企业试点建设智能工厂;鼓励钟表、模具、内衣等传统产业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推动中瑞钟表、天王电子等项目动工建设,加快飞亚达、瑞辉等项目投产,创建钟表知名品牌示范区。二是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光明天安云谷启动区10月底前动工建设,加快光电企业加速器、特建发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华强文化二期、招商局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建成投入使用。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提前布局石墨烯相关领域研究开发,以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落户光明为契机,促成一批优质石墨烯行业项目集聚新区。全年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不少于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不少于5家,新认定众创空间不少于3家,举办创客主题活动15场以上。加大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出台促进金融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新区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实施创新人才“鸿鹄计划”,积极引入国家级领军人才、中央“千人计划”、市“孔雀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及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创业团队,推动留学人员创业园二期建成投入使用。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出台《光明新区促进消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网络消费,积极培育文化、体育、医疗等新兴消费;推动观光站综合体、宝利来酒店等项目建设,启动1-2条商业步行街改造试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等平台,积极引进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金运达国际高端消费品保税物流中心、招商局融资租赁总部项目落户,海吉星公益农批市场项目动工建设,富森供应链项目建成投产。四是做大做强国有和集体经济。按照国企分类改革发展的要求,推进光明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造,完成光明集团土地确权,做强主业,推动卫光生物上市,完成光侨食品等5家僵尸企业出清,与华侨城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光明小镇建设;组建新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城投公司、经发公司、街道下属企业及新区公路站等企业资产,设立人才安居公司、创业引导基金公司等专业性子公司,促进新区国企做大、做强、做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社区股份公司转型发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旧工业区改造,做强社区集体经济;统筹实施社区返还(发展)用地开发,加快解决原光明办事处34万平方米返还用地及白花、长圳、塘家、楼村等社区发展用地诉求,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五是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与欧盟、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创新交流;加强与德国、以色列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筹建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努力做好深瑞经贸合作桥梁,加强与瑞士在钟表领域的合作,推动飞亚达与瑞士相关品牌共建瑞中技术研发中心。

  (二)围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一是继续加大“拆清”工作力度。继续坚持“以大拆促大安,以大安促大建”理念,巩固已有工作成效,进一步加大违法乱搭建清拆力度,并将清拆重点逐步扩展到城中村、老旧工业园区、背街小巷等死角区域,累计完成清拆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继续全面清理整治观光路、光侨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两侧违规广告牌、乱搭建等六乱现象;继续清理各类零星积存垃圾,加大对违规倾倒垃圾和余泥渣土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全面推进“建管”工作新格局。在2016年2.8亿元(每个社区1000万元)投入基础上,再安排强基惠民专项基金5.6亿元(每个社区2000万元),全面建成已开工的388个强基惠民项目,启动第二批强基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城市管理创新试点七大工作方案,在公园建设管理、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社区综合治理、智慧城管、城管综合执法、环卫管理、森林消防管理等七个方面开展创新试点;健全社区城市品质提升队伍,建立考核排名通报机制,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质量评级和黑名单制度;逐步将各类设施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实现精细化管理。三是实施城市品质源头治理。针对城中村、社区农贸市场、老旧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提升,改变区域落后形态,实现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优化。按照强电弱电统一规划、并线而行的要求,全面开展城中村“三线下地”改造,并与污水支管网建设统筹实施,避免重复开挖;对长圳社区等7个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打造城中村综合治理新典范;对废品收购站进行专项整治,逐步实现集中规范管理;完成圳美、新陂头等首批9个社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启动第二批不少于1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塘尾宝塘工业区、楼村同富裕工业园等4个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启动第二批不少于6个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四是努力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进一步完善辖区公共文明巡查测评、督查督办及媒体参与等工作机制,以评促改实现新区公共文明根本好转。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新入户市民文明培训,开展文明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大义工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新区公共文明水平。

  (三)围绕提升新区区位优势和通行能力,打好交通大会战

  一是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加快轨道6号线施工,推动轨道6号线支线动工建设,争取6号线支线南延段与高铁光明城站实现无缝对接;推动轨道13号线光明段尽快实施,启动轨道18号线等前期研究;采取早晚高峰期增加停靠班次的方式,争取实现高铁光明城站-福田站捷运化,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积极配合赣深客专项目建设,推动光明城站承担区域性轨道交通枢纽功能。二是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推进大外环高速建设,推动龙大、南光高速启动市政化改造,公常路改造工程竣工,加快形成光明新区对外跨境交通 “两横两纵”格局;对根玉路、长春路、塘明路、松白路马田段等4条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启动光明新区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通振兴路、风景北路等至少20条断头路,加快实现两明互通。三是完善区域交通微循环。完善内衣基地、钟表基地等重点园区及重点用地企业周边市政道路建设,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对路况较差的社区道路分批次进行全面提升,对符合条件的社区道路全部纳入市政管养。开展年度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重点协调解决龙大、南光高速高峰期拥堵问题,完成玉昌东路、楼明路、炮台路等治堵项目,改善片区交通环境。四是完善慢行系统建设。合理组织道路空间资源,加强地铁、公交、慢行交通的接驳,构建“快慢分离,环境舒适”的城市道路慢行交通体系。对松白路、光侨路等城市主次干道路口进行优化,合理增设人行天桥、自行车道和人行绿道;促进共享单车规范健康发展,完善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五是提升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完成科技园公交场站等3个临时公交场站建设,并同步新建一批新能源公交充电桩,更新不少于815台纯电动公交;试点推进综合立体停车场和立体机械停车库建设;新建、改造50座公交候车亭;完善道路名称、标识、标志等基础设施;新开通公交线路不少于5条,重点完善高铁光明城站周边公交接驳,提高中心城区快速通勤能力;实现社区微巴覆盖大部分社区,消除公交服务盲区,满足市民多层次出行需求。

  (四)围绕打造绿色新城和魅力之区,做好山水大文章

  一是提升完善城市规划布局。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为契机,促进“两规融合”,统筹提升“两城两带”及光明小镇等重点片区规划布局;开展光明中心城区规划研究,强化中心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中心带动、错位发展、分片开发的格局。高品质推动上市企业总部园区、观光站综合体、特建发综合体、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核心片区、重大项目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精品建筑、地标性建筑,加快形成光明城市中心形象。二是加快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实施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推进一河两岸沿线的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和景观再造。全面完成茅洲河干流整治,加快玉田水等7条支流综合整治,推动木墩河等4条支流及白花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完工,加快沿河休闲公园带打造,建设一条自然亲水、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央滨水景观轴”。三是全力推进光明小镇建设。依托光明湖、碧眼水库、光明森林公园、基本农田等生态景观资源,整合农科大观园、光明高尔夫、省立5号绿道、大宝鸽场等人文景观,加快打造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文化体验、科技创意于一体的光明小镇。完成华侨城光明小镇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启动区开工建设。推进省立5号绿道与环光明湖绿道建设,打造一条以山水田园为特色的深圳最美绿道、马拉松绿道。四是大力打造“公园之城”。加快推进光明森林公园等4个森林公园以及荔湖湿地公园、大雁山登山公园二期建设,打造环新区森林公园带;动工建设明湖公园二期、石围公园等5个综合公园,实施红花山公园及部分社区公园提升改造。全面提升绿化管养标准,完成光明大道等17条主次干道景观提升,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鲜花大道、林荫大道。对龙大高速光明出口、各办事处重要门户区等主要城市节点,以及重点园区周边绿化景观进行全面提升。推广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人行天桥绿化等垂直绿化模式,全方位、多层次营建城市“绿色空间”。五是全面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和治水提质行动。以光明凤凰城为试点,系统推进东坑水等九大类55个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等5个政策标准体系编制;光明水质净化厂厂网一体化等12个海绵城市PPP项目完成招标并全面动工建设;加快推进河道、管网、景观三个EPC项目包20个治水提质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在建4个污水支管网工程,消除5条黑臭水体,建成150公里污水管网。

  (五)围绕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谋好民生大福祉

  一是提升文化体育服务品质。加快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新区网球中心、田寮文体中心、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文体场馆建设,完善新区文体场馆布局;提高社区文体中心、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小型文体设施覆盖率,方便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继续打造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文体精品;大力支持光明烙画、红木、茶文化、瓷文化等产业做强做大,对公明墟等文物进行活化利用,积极打造茅洲河流域文化产业带。二是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月底之前开工建设;加快新区外国语学校、长圳学校、李松蓢学校建设进度,确保9月之前投入使用,全年新增中小学学位4740个,新建幼儿园4所、普惠性幼儿园11所;推动中大附属中小学、新区高级中学初中部等7所学校开工建设;加快光明成校改制,提升新区职业教育水平;落实《光明新区2016-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新区“阳光•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建设。三是积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新增床位1200张;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新区中心医院二期动工建设;完成新围、塘家等7个社康中心标准化改造,推动工业园区增设门诊部;丰富家庭医生服务范围,打造家庭医生服务“光明标准”;继续实施“三名”工程,提升公立医院整体医技水平;推进精神卫生干预试点,探索医养融合社区护理院运营模式;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开展优质计生服务。四是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加快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开展公明塘尾沙头面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回购,动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新建人才和保障性住房3824套、新增供应2417套。五是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天然气改造试点,完成4个老旧小区、18所学校、2所医院天然气管道普及工作;加快新区燃气管网建设,新建天然气管道5公里。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二期、三期施工,完成基层供水管网三、四期改造,启动五、六期建设。新投产大通、光侨、民生三座20kV变电站,扩建蒋石变电站,新建或改造77公里高压电缆、165公里低压电缆,新建60台配电变压器,确保电力供应和用电安全;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光纤接入能力,重点公共区域基本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六是强化托底性民生保障。继续按照每个社区200万元标准,资助28个社区办好一系列“民生微实事”。实施“公益光明”社区基金会人才培养计划,挖掘提升“金色朝阳”、“社区共融”等品牌项目的内涵和影响力。实施“就业导航”计划,为户籍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就业指导服务500人次以上,开展公益招聘活动36场以上,实现户籍居民再就业500人以上。加快光明社会福利院建设,提供养老床位280个、残疾人托养床位130个。

  (六)围绕促进安全发展,严守公共安全红线

  一是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发展底线思维和“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切实把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各办事处、社区属地责任层层压实,执行到位;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制度,将企业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违法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二是持之以恒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扎实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全面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坚决清除安全隐患滋生土壤。继续保持对消防、危险边坡等重点领域的高压态势,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塘家、公明特勤两个消防站,推动田寮、长圳等7个消防站和市消防训练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改造1889个消防栓;建成白花余泥渣土受纳场。三是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集中打击辖区“两抢两盗”案件,严控刑事警情和刑事案件;建立办事处、社区每月警情排名通报机制,对已确定的60个易发案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大力开展“门禁+视频”、科技围村、一类电子眼补点等项目建设。强化出租屋信息采集和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做好重点人群日常管控,实现流动人口采集率99%,出租屋纳管率100%。建立“新区信访大数据分析中心”,信访问题调处“专家库”,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赴省进京上访事件。贯彻落实新区“七五”普法规划,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四是推动网格化和信息化工作。继续优化“大巡查、大智慧、大整治”体系,理顺网格化管理体制,配齐配好基层网格巡查员和综合整治队伍,有机整合专业网格和专业整治队伍。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建立统一的新区大数据中心和云平台,推进各类数据实时接入、开放共享,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查违、智慧安监、智慧消防等信息工程,以信息化手段促精细化管理。

  (七)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一是加大土地整备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新区的土地整备任务,重点推进华星光电G11项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轨道6号线、外环高速、赣深客专及新区主次干道等重大项目的土地整备工作。加大连片产业用地整备力度,9月底完成红坳村整体搬迁,全年累计整备、出让产业用地面积不少于70万平方米。加快实施东坑社区、甲子塘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试点,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释放更多成片空间。二是严查严控违法建筑。重点拆除严重影响规划及占用国有储备土地的违法建筑;严厉查处侵占国有土地、耕地、生态控制线等重大违法案件;落实查违疏导政策,对存量违法建筑进行全面纳管、分类处理;4月底前全面完成麒麟山庄、麦仕达工业园等重点片区违法建筑清拆,全年累计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不少于215万平方米,实现“零增量,减存量”。三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优化城市更新审批流程,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用好棚户区改造政策,完成玉律第一工业区等一批更新项目计划审批。推动公明元昇厂、光明大丰安、光明东周片区等3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加快公明商业中心、公明创维片区等项目建设;确保公明秋硕、光明商业中心等4个项目完工;全年完成城市更新改造投资不少于50亿元,通过城市更新贡献土地不少于10万平方米。

  (八)围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强化市下放事权的承接,认真梳理市已下放和拟下放的148项事权,3月底前结合新区实际,完成流程再造,确保下放事项接得住、管得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投资审批、权责清单、职业资格、收费清理、教科文卫体、“互联网+”政府管理服务等7大领域改革,切实加快新区政府职能转变;出台并完善新区及街道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目录,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标准化。二是继续理顺区街责任体系。结合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城建、财政、人事、执法等五大领域入手,做好办事处分设后续工作;进一步优化新区职能部门和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厘清区街两级事权,确保人员编制到位,加快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领域管理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抓好2017年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进一步强化社区党委核心地位,继续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力争2017年底全部社区验收达标,打造高素质的社区队伍。强化社区治理精细化,合理划定社区范围,完成将石、楼村社区分拆。加快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队伍,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四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依法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及职权,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强化合法性审查;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完善新区领导出庭应诉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联络机制,高质量办好建议提案。

  (九)围绕作风转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以强有力的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认真纠正和整治基层腐败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队伍体系。强化讲政治、重实绩、敢担当、守廉洁的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后备干部培养体系;健全干部交流锻炼机制,选派新区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基层和复杂环境任职;强化培训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围绕党建、廉政、履职能力进行重点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党政人才队伍。三是持续推进作风整改和纪律整顿。紧紧围绕重大财政支出、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项目等开展监督检查,对不作为、乱作为甚至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确保党工委、管委会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完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区管干部实绩报告工作,通过考核结果的刚性运用提升工作实效。紧盯老问题,关注新动向,在“常和长”、“ 严和实”、“ 深和细”上下功夫,坚决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对不敢担当、推诿扯皮、作风散漫等不良风气进行彻底整顿,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同志们,2017年是光明新区成立十周年,新区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面临全新竞争态势,唯有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责任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使出洪荒之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