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城市管理治理年”的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新区“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运行平稳、质量提升、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
(一)2016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GDP)726.39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84.31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2.07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302.48亿元,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4亿元,增长7.8%;进出口总额107.93亿美元,下降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亿元,增长17.2%;全口径税收收入108.58亿元,增长11.5%。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1.经济质量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实现产值约980亿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六成,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速分别达到37%、12%和10%。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高新园区、三大产业基地累计入驻104家企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四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新区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十亿元企业达到26家;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41家。华星光电、普联、欧菲光等龙头企业保持快速增长,贝特瑞纳米、旗瀚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招商选资成效显著,引进了科陆电子、瑞丰光电、大富科技、景旺、崇达、瑞凌、东盈讯达等一批优质上市(拟上市)总部企业,年内完成8宗新型产业用地出让,有效保障华星光电G11项目、中瑞钟表科技等用地需求;通过以房招商引进轻奢尚品电子商务、证通云计算、宝鑫环保科技等29家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观光站综合体项目落地建设。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新区GDP比重达到36%,创历史新高。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修订出台《光明新区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光明新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修订稿)》、《光明新区质量奖管理办法(修订稿)》以及《光明新区“鸿鹄计划”系列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提高创新能力与水平。创新主体持续增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360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市级以上工程或技术中心7个。专利申请量5686件,授权量3269件,分别增长20%、9.4%。创新空间持续拓展,华强创生态等4个众创空间正式挂牌成立,新区创客空间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光明—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孵项目50个。实施“鸿鹄计划”,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市“孔雀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146人。
3.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公共管理能力加快提升。深入开展余泥渣土受纳场、危险边坡和地质灾害安全、建筑安全等20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行动,全面对59个余泥渣土受纳场及堆土点进行排查摸底,累计排查隐患111项,完成整改111项。积极开展危险边坡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累计排查隐患373项,除纳入治理计划的99项外,其余隐患点已通过巡查和监测预防。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和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整治,检查单位190家,排查隐患361项,完成整改318项,组织50家危化品生产与经营企业开展应急演练活动。集中对建筑施工项目和既有房屋开展安全检查,对建筑施工项目下发整改通知书38份,整改问题60项;完成385栋约90万平方米的全部文体教育及卫生医疗建筑和3263栋约120万平方米的既有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塘家和公明特勤两个消防站项目加快建设,红花、长圳等消防站立项选址有序推进。大力开展国有土地违法建筑清拆等一系列清拆行动,强力拆除信兴鸡场、鑫博盛润景科技园等一批典型违法建筑,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183万平方米,取得了全市违法建筑减存量工作“四个第一”的优异成绩。
4.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轨道6号线、大外环高速全面施工;根玉路、塘明北路、长春北路等一批主干道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松福路公明北环段连接工程顺利开工;新增公交线路3条,优化线路30条,开通运营微巴线路9条,新增79台公交运力,新建49座新一代公交候车亭,建成公交首末站3处,500米公交覆盖率提升至94%;完成长凤路、田寮路等9项交通拥堵治理项目,重点片区交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完善新城公园、新区中心医院等区域的充电基础设施,新建成50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层供水管网改造二期基本完成,惠及碧眼、白花等10个片区约10万人,三期和四期工程加快建设;污水支管网二期工程基本完工,铺设管网约49.8公里,基本覆盖塘家、甲子塘等5个社区。388个强基惠民项目集中开工,长圳社区等5个城中村启动综合整治,圳美、新陂头等首批9家农贸市场动工实施升级改造,新建大雁山登山公园、北环路社区公园等8个公园,特别是按照高于原特区内标准实施观光路、光明大道、光侨路绿化提升,新区市容环境水平稳步提升。
5.重点区域开发提速,“两城两带”建设强势推进。高标准完成《光明凤凰城开发指导规划》编制,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制定光明绿环总体概念设计和各个节点深化方案,完成上市企业总部园区详细蓝图编制,进一步提升凤凰城开发品质。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华星光电G11项目、观光站综合体、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华强创意产业园一期、宝利来酒店、招商局科技园二期等重大项目封顶,华侨城光明小镇项目全面启动,项目公司华侨城光明(深圳)投资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营,凤凰城片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9%,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中大城建设全面启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高效推进,预计2017年全面完成校区用地土地整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主体封顶,光明天安云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进行片区规划研究,以大项目带动片区发展的同时,探索实现国有及集体经济共享发展新模式。茅洲河全流域整治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治水提质“十项行动”,三个治水提质EPC项目包全面开工建设,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河流黑臭水体清理取得初步成效,茅洲河流域及光明水系整体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下一步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奠定基础。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加快建设,公明商业中心、公明创维片区、光明秋硕片区等4个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年度完成投资34.5亿元;松白路沿线区域违建清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8次专项行动,累计拆除违建1.7万平方米。
6.生态建设持续深入,城市承载力有效提升。持续推进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21个项目通过国家或深圳绿色建筑设计认证,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基本完成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运行、维护指引,加快在凤凰城片区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技术集成示范。成功申报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完成8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光明模式雏形。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全面铺开,继续推广餐厨垃圾资源化回收项目,加快推进年150万吨再生水回用工程等重点示范项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见成效。
7.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中山大学深圳建设高效推进,共招收200名医科本科学生;新区外国语学校、李松蓢学校和长圳学校改扩建项目动工建设;红花山小学和秋硕小学相继建成,新增学位2160个;新增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3030个;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增床位500张;新区中心医院续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加快推进新区人民医院、新区中心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拓展医养融合服务,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托管福利院管理模式,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224张。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正式落户新区,全年累计开展“书香光明”、“光明梦想秀”等文化活动4823场,受惠群众逾88万人次。光明社会福利院动工建设,万丈坡、高新西塘家拆迁安置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030套,竣工3099套,供应3170套。
8.社会建设亮点纷呈,基层治理不断提升。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光明、公明两个办事处分拆为光明、公明、新湖、凤凰、玉塘、马田6个办事处,进一步提升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选强配优社区党委书记,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立1+4配套制度体系,保障办公及服务阵地,有效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以楼村信访积案处置为契机,全面规范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建成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资产监管平台、财务实时监控平台和出国(境)证照管理平台四个平台,确保集体经济底数清晰、管理运作规范、监督常态有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区级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开设窗口16个,助推行政服务水平再上一台阶。社区基金会试点扎实推进,编制完成《深圳市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累计募集资金近3000万元,推出公益项目40余个,参与群众达到2万余人,发展社区志愿者近3000人。大力培育社区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社会组织总会,打造培训平台、宣传平台和评估平台,社会组织总数已达250家,比新区成立之初增长381%,实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个。推进“大仲裁工作模式”程序的标准化、规范化,为劳资纠纷防控服务体系的“线上”服务提供“线下”支撑,调解结案98件,调解结案率同比上升300%。加强社会面防控,构筑平安光明网,辖区刑事、八类暴力、两抢、两盗、黄赌毒警情同比下降50%以上,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二、2017年国内外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仍然不足。发达经济体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回升基础较为脆弱。全球贸易形势持续低迷,贸易保护和内顾倾向抬头,英国脱欧谈判、德法等国大选可能使政治、经济政策出现变数。2016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3.4%,比4月份预测值低了0.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7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但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实体经济结构性供给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化等趋势性积极变化仍会进一步延续。2016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2%。
从深圳发展环境来看,我市坚持质量引领和创新驱动,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较好,新产业、新企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和工业增速,预计全年增加值将超过7500亿元。互联网+、分享经济、供应链管理等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加快发展,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不断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后劲足活力强。总体来看全市发展势头良好。
从光明新区形势来看,随着轨道交通6号线、大外环高速全面建设,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华星光电G11项目、观光站综合体、华侨城光明小镇、光明天安云谷、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加上华星光电、普联、欧菲光等大企业总体稳健向好,迈瑞、欣旺达等重点企业带来增量贡献,贝特瑞纳米、旗瀚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治水提质、城市品质提升、强基惠民等一批民生项目的全面推进,将进一步补足城市发展短板,增强新区经济增长后劲,新区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预计2017年新区经济增速将保持在9%—10%之间。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做好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新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快速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全面”统领各项工作,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工作部署,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围绕新区打造“区域性教育医疗和创新高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绿色生态新城”规划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坚持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安全发展,坚持质量引领、重点带动、民生优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和质量型创新型魅力之区。
(二)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光明新区实际,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约束性指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9.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进出口总额增长0.5%;
——全口径税收收入增长1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其他约束性指标根据深圳市下达计划执行。
四、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17年光明新区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1.加快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水平。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市“十大行动计划”,争取更多创新要素聚集。依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提前谋划一批重点学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全面落实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支持华星光电、欧菲光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深入实施“瞪羚计划”,鼓励新区瞪羚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带动新区经济实现有质量快速增长。年内争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40家,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不少于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不少于5个。
2.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空间。积极鼓励华星光电、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围绕主营业务,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行业组织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专业众创空间。引导欧菲光、卫光与科研院所合作升级创新载体,并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年内新认定众创空间不少于3家,举办创客主题活动不少于15场。推动创新成果孵化,鼓励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推动留学生创业园二期开工建设,逐步扩大园区规模。重点推动光明天安云谷启动区10月底前动工建设,加快布局“创客空间—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办事处通过以房招商、腾笼换鸟等有效方式,盘活现有产业空间,打造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中心,集聚一批优质小微型企业。完善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的体制机制,出台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完成上市企业总部园区及三大基地土地出让工作,出台专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年内推动招商科技园市级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选取2—3个园区开展特色产业园试点示范。
3.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围绕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提前布局石墨烯相关领域研究开发,以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落户光明为契机,促成一批优质石墨烯行业项目集聚新区。加快建设博士后创业实践基地,加快引进陈镜明院士等千人计划团队,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助力新区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鸿鹄计划”实施力度,鼓励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管理营销专业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推动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鼓励学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工,鼓励企业开展在职员工专项技能培训。出台促进金融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新区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不低于10亿元。加快引入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基金、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借助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起的金融产品及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
(二)坚持质量引领,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推动领航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出台《光明新区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造“光明质量”和“光明标准”。以华星光电为依托,将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建设成为深圳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和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基地。全力加快华星光电G11、欧菲光、日东光学等项目建设,推动电连精密、易方数码、键桥通讯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世成电子、得润电子、康佳等项目动工建设。
2.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支持贝特瑞纳米等企业将前沿科研成果投入产业化运营,推动产业加快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争取获得市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支持,增强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推动展辰涂料、英威腾电气、康泰生物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奥特迅、美盈森、卫光生物等项目建设,推动星源材质二期、贝特瑞等项目动工。
3.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点围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产业等重点未来产业,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高起点规划专业集聚园区,实施定向招商,加快典邦、一电科技等项目建设,推动中集低轨卫星、新松机器人等项目落地,将新区打造成为深圳市重要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4.加快制造业智造升级步伐。支持华星光电等企业试点建设智能工厂,鼓励钟表、模具、内衣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转型升级,推动中瑞钟表、天王电子等项目动工建设,加快飞亚达、瑞辉等项目投产,创建钟表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强与德国、以色列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合作,积极争取筹建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提升新区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水平。
5.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出台《光明新区促进消费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网络消费,积极培育文化、体育、医疗等新兴消费;推动观光站综合体、宝利来酒店等项目建设,启动1—2条商业步行街改造试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等平台,积极引进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金运达国际高端消费品保税物流中心、招商局融资租赁总部项目落户,海吉星公益农批市场项目动工建设,富森供应链项目建成投产。
6.加快补齐产业链条。根据新区产业链关键延链补链要求,主动招商、精准招商,研究出台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着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和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行业中带动性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年内通过土地招商、以房招商实现新增产值200亿元,做大产业发展增量。
7.全面实施产业空间拓展行动。实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行动计划,加大连片产业用地整备力度,9月底完成红坳村整体搬迁,全年累计整备、出让产业用地面积不少于70万平方米。加快实施东坑社区、甲子塘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试点,为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释放更多成片空间。全面推动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年内每个办事处完成1个旧工业区综合提升项目试点,推动公明元昇厂、光明大丰安、光明东周片区等3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加快公明商业中心、公明创维片区等项目建设,确保公明秋硕、光明商业中心等4个项目完工。全年完成城市更新改造投资不少于50亿元,通过城市更新贡献土地不少于10万平方米。
(三)坚持重点带动,集中力量建设“两城两带”。
1.全面加快凤凰城建设。完成创新科技产业园区详细蓝图编制,重点打造观光站综合体、长圳车辆段综合体、宝利来酒店等一批商业设施,全面完善凤凰城商业生活配套,高规格建设光明绿环,提升凤凰城开发品质。全力推进凤凰村、茶林村更新改造,加快建成一批商住小区和保障性住房,加快发展城市型配套产业,全面增强凤凰城的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根据出让计划研究出让时序,建立凤凰城可开发建设用地项目库,推动片区产业落地建设。年内重点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等20个政府投资项目、华星光电G11项目、华强创意产业园等15个高端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50亿元。
2.高规格启动中大城建设。全面启动各领域研究工作,重点开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周边地区发展研究项目,做好轨道6号线支线建设、光侨路北延与大朗镇屏安路衔接、新公常路西延与黄江镇生态大道衔接等项目研究,进一步强化新区与宝安、东莞片区路网衔接。年内确保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动工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项目完成土地整备;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附属中小学、幼儿园、人才住房,光明天安云谷8.6万平方米启动区开工建设;完成公常路、光侨北路(光明大街—公常路段)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周边交通体系;新陂头河整治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和水流循环。
3.稳步推进茅洲河综合整治。深入实施治水提质“十项行动”,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茅洲河全流域水系治理,落实“河长制”,全面完成茅洲河干流整治,加快玉田水等7条支流综合整治,推动木墩河等4条支流及白花河综合整治工程主体完工,有序消除河流黑臭水体,确保新区河流生态修复不断取得成效。EPC试点方面,完成下村排涝泵站工程、松白工业园排涝泵站工程等3个项目,加快推进东坑水综合整治工程、玉田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8个项目,启动马山头泵站(扩建)工程、白沙坑综合整治工程等9个项目。PPP试点方面,组建新区海绵城市建设PPP试点项目公司并投入运营,加快启动BTO管网项目、光明水质净化厂二期DBOT项目。
4.加快推动松白路升级改造。实施松白路绿化提升、交通整治工程,对重要交通节点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具有光明地域特色的景观轴线。加快推动公明商业中心、公明创维片区、公明秋硕片区等工改商在建项目建设,确保元昇厂、东周片区一期等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动大捷达工业区、公明高博印刷厂等工改工项目动工建设,年内争取新增5个项目计划立项。加快推动红花山体育中心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增强松白路一路两侧城市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四)坚持品质发展,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1.继续开展违建的清拆行动。建立完善城建、城管、农林、水务、土地储备、公安等查违共同责任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工作机制,按照“零增量、减存量”目标要求,全年累计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不少于215万平方米,加快解决原光明办事处34万平方米返还用地及白花、长圳、塘家、楼村等社区发展用地诉求。继续全面清理整治观光路、光侨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两侧违规广告牌、乱搭建等六乱现象;继续清理各类零星积存垃圾,加大对违规倾倒垃圾和余泥渣土行为的打击力度。
2.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大力推动公园项目建设,启动荔湖湿地公园等综合性公园建设,动工建设明湖公园二期、石围公园等5个综合公园,实施红花山公园及部分社区公园提升改造,完成光明大道等17条主次干道景观提升;扎实推进长圳社区等7个城中村综合整治,打造城中村综合整治新典范;对废品收购站进行专项整治,逐步实现集中规范管理;完成圳美、新陂头等首批9个社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启动第二批不少于1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塘尾宝塘工业区、楼村同富裕工业园等4个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启动第二批不少于6个老旧工业区综合提升。扎实推进强基惠民工程,年内投资6亿元,用于社区道路、消防栓、路灯、视频监控探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社区综合治理能力。
3.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天然气改造试点,完成4个老旧小区、18所学校、2所医院天然气管道普及工作;加快新区燃气管网建设,新建天然气管道5公里。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二期、三期施工,完成基层供水管网三、四期改造,启动五、六期建设。新投产大通、光侨、民生三座20KV变电站,扩建蒋石变电站,新建或改造77公里高压电缆、165公里低压电缆,新建60台配电变压器,确保电力供应和用电安全;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光纤接入能力,重点公共区域基本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4.加大土地出让和土地整备力度。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新区的土地整备任务,重点推进“两城两带”重点区域和华星光电G11项目、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轨道6号线、外环高速、赣深客专及新区主次干道等重大项目的土地整备工作,全年整备土地约120万平方米,出让产业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进一步释放土地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五)坚持交通先行,增强区位优势和通行能力。
1.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轨道6号线、大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推动轨道6号线支线动工建设,争取6号线支线南延段与高铁光明城站实现无缝对接;推动轨道13号线光明段尽快实施,启动轨道18号线等前期研究;积极配合赣深客专项目建设,推动光明城站承担区域性轨道交通枢纽功能;推动龙大、南光高速启动市政化改造,进一步通畅光明新区对外联络快速通道。
2.加快新区道路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常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段下穿改造工程等7项重点工程项目,启动光明新区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通振兴路、风景北路等至少20条断头路,加快实现两明互通。积极推进公交场站、客运站建设,解决公明汽车站安全隐患,加快光明汽车客运站选址。完善内衣基地、钟表基地等重点园区及重点用地企业周边市政道路建设,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开展年度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完成长凤路、田寮路等9项交通拥堵治理项目。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完成科技园公交场站等3个临时公交场站建设,并同步新建一批新能源公交充电桩,更新不少于815台纯电动公交;试点推进综合立体停车场和立体机械停车库建设;新开通公交线路不少于5条,重点完善高铁光明城站周边公交接驳;实现社区微巴覆盖大部分社区,满足市民多层次出行需求。
(六)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新城和魅力之区。
1.加快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对茅洲河河道推行低影响开发,加强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再造,在茅洲河南段打造多处以时尚运动、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亲水休闲空间,建设一条自然亲水、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央滨水景观轴”。
2.全力推进光明小镇建设。依托光明湖、碧眼水库、光明森林公园、基本农田等生态景观资源,整合农科大观园、光明高尔夫、省立5号绿道、大宝鸽场等人文景观,加快打造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文化体验、科技创意于一体的光明小镇。完成华侨城光明小镇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启动区开工建设。推进省立5号绿道与环光明湖绿道建设,打造一条以山水田园为特色的深圳最美绿道、马拉松绿道。
3.全面推动水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东环路、民生大道、静宁路和建设路供水管道更新工程前期工作,实施优质饮用水入户二期和三期工程,年内完成圳美、凤凰等重点片区工程的建设,加快推进塘尾石场工业区、上村联队工业区、北岗村分支管网改造等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新区供水质量。加快光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建设,提高雨污分流率,实施既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高出水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置。
(七)坚持共享发展,开创民生福祉新局面。
1.努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800张床位年内投入使用,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动工建设,完成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住院大楼项目增加400张床位,推动完成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新区中心医院续建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动工建设;完成新围、西田等7家社康中心标准化升级改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建设检验及医疗影像中心、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项目、采购和配送中心;启动新区慢病院建设,完成国家级慢病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300场次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推进精神卫生干预试点,探索医养融合护理院运营模式,完善新区医疗体系建设。
2.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全力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动工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力争新区外国语学校、长圳学校初中部、李松蓢学校(教学楼)完工并投入使用,年内新增学位5130个;深圳市第十高级中学建设工程进度完成30%;加快推进红花山中学、高级中学初中部、玉律学校扩建工程、凤凰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优化提升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光明分校和办事处成人学校,引导开展会计、外语、叉车等技能培训,加大对民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体系。
3.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推动光明新区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完善一批文体硬件设施,加快推进新区文化艺术中心、新区网球中心、田寮文体中心、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文体场馆建设,提前做好新媒体视听产业基地规划研究,积极探索PPP模式开展文体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区文体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推广惠民一卡通(文体通),推进公共文体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继续办好文博会光明分会场,做大做强钟表、内衣、自行车等优势产业;继续打造ITF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等文体精品;继续开展“文艺春天”等文艺创作品牌,提升新区群众文艺素养。
4.健全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大力推动万丈坡、塘家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开展公明塘尾沙头面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回购,动工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新建人才和保障性住房3824套、新增供应2417套。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学业“三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跟进失业保险待遇“一站式”申领在七大社区就业公共服务网点的运营情况,加大宣传力度,让便民举措落地、生根。加快光明社会福利院建设,提供养老床位280个、残疾人托养床位130个。
(八)坚持安全发展,全面夯实城市发展基础。
1.加快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安全隐患网格化管理,强力推进“平安细胞”创建工作,以平安社区、平安企业为重点,实现新区重点场所、重点企业创建“平安细胞”全覆盖。深入开展“平安巡城”行动,提高路面“见警率”和处置率。大力开展“门禁+视频”、科技围村、一类电子眼补点等项目建设。强化出租屋信息采集和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做好重点人群日常管控,实现流动人口采集率99%,出租屋纳管率100%。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内建成食用农产品交易市场快检室16家。加大职业病防治工作力度,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
2.继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扎实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工作要求,全面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坚决清除安全隐患滋生土壤。继续保持对消防、危险边坡等重点领域的高压态势;加快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公明特勤、塘家、田寮三个消防站年内完工,长圳、李松蓢、东周三个消防站项目年内完成前期建设工作,新建、改造1889个消防栓;建成白花余泥渣土受纳场。
3.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出台《光明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修订版)》,制定低端企业清理淘汰工作方案。加大执法力度,将新区五类不良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对破坏环境违法企业监管与处罚力度、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力措施督促企业按要求整改;对存在严重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年内依法淘汰国家明令禁止、无证无牌、排放超标、恶意欠薪、安全隐患严重和落后产能企业不少于300家。
(九)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全面发展新活力。
1.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批复精神,继续加强与外部智库合作,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七项改革试点任务,年内重点做好试点中期评估迎检工作,提前部署各项准备工作,以特色小镇为抓手,积极探索试点新路径,全面总结新区各项改革试点,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探索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和“光明模式”。
2.全面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以6个办事处区划调整为契机,精简行政层级,缩短管理链条,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管理重心和服务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办事处在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层基础作用,全面增强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整合社区资源,统筹社区治理。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做好2017年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确保换届选举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社区股份公司改革,加大政府对社区的投入,全面实现政企分开、企社分开。大力实施推广“民生微实事”项目,支持新区28个社区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民生项目。
3.全面深化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试点。全面深化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专业智库的战略合作,深入总结新区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循环化改造等领域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保垂直管理改革试点、环保网格化管理试点,建立完善污染源动态信息管理监测系统,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加大绿色建筑项目推进力度,以资金激励、重点服务的方式,积极协调招商、华强、特建发等大项目按照高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落实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调动社会投资对绿色建筑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华强创意产业园、松茂御城雅苑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4.全面推进社区基金会改革试点。全面深化与北京大学的战略合作,继续办好光明社区基金会,推进社区基金会品牌化运营,深入开展凤凰社区等首批五个基金会试点,从社区企业、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有效调研的基础上设置更加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扎实推进社区基金会发展成效与中期评估等方面工作,形成可复制的可操作的理论体系。继续实施“公益光明”社区基金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品牌项目的培养力度,重点提升“金色朝阳”等品牌项目的内涵和影响力。通过资助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动组织更多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参与公益项目。